而在眾多討論的議題中,「復能」在2018-2019年間的長照領域非常夯。
島的面積大小看你天生的能力和性向而定。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腦子裡有沒有這筆資訊?」而是「它在哪裡?」 羅馬房間記憶術擴充記憶的技巧,跟我太太珍娜,解決我老是丟汽車鑰匙的辦法很類似。
令人意外的是,搭橋這件事不是記憶專家利用核磁共振造像,以及其他高科技方法完成的新發明,而是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發現,如今卻被忽視的古老祕密。你做過本書前面的練習,就會知道大腦裡知識無限,記憶可以儲存大量數據。地上鋪著地毯,不過沙發前面還有張大型的胡桃木茶几。最後這面牆放一張坐臥兩用沙發。這是心理學家所謂「現行記憶」(working memory)的實例。
剛搬進來的時候,珍娜和我——老實說,珍娜居多——就花了很多心思,務必把每件家具都安排在最實用的位置,使房間整體看來美觀舒適,而且對室內空間做最有效的利用。或許這也是「極限裝潢」(extreme makeover)之類的電視節目或《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之類的雜誌部分魅力所在。此次南下路線雖然與緯度呈垂直走向,但畢竟蒙古人種早已在東亞北上期間適應寒冷,所以此次移動還算容易。
許久以後,現存人類「源出非洲」,於十萬年前同樣抵達約旦河大裂谷,他們又自此往歐亞大陸內部擴散,其擴散範圍可明確劃分為歐亞大陸的「東洋」、「中洋」、「西洋」三區。此地植被現在是熱帶雨林,但當時則是森林與熱帶莽原氣候的植被。然而人類的「移動與定居」不見得如片山所言,並非都是憑著「自主意志」所為,大西洋三角貿易時代的黑人奴隸、現代的流散現象或難民流亡,都是非自主的「移動與定居」。就此定義而言,人類的歷史即是「移動與定居」的歷史。
蒙古人種在困難的條件下屢經退後與適應寒冷,最後於一萬幾千年前的冰河時代末期抵達北極海沿岸兩者的界線與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及峇里島(Bali)相連的線條幾乎一致。
不過在此不將所有的「移動與定居」納入探討,僅探討主要動機為「自主意志」者。換言之,海洋就此在人類史中正式登場。「中洋」指的是「東洋」、「西洋」的中間地帶,具體就是南亞、西亞、中亞一帶。許久以後,現存人類「源出非洲」,於十萬年前同樣抵達約旦河大裂谷,他們又自此往歐亞大陸內部擴散,其擴散範圍可明確劃分為歐亞大陸的「東洋」、「中洋」、「西洋」三區。
此地植被現在是熱帶雨林,但當時則是森林與熱帶莽原氣候的植被。中國古代典籍《易經》將「天地人」簡稱為「三才」,認為萬事萬物之存在係建立於三才之運行。約一百八十萬年前,智人的祖先Homo erectus(直立人)離開當地,首度進入歐亞大陸。蒙古人種不僅抵達東南亞大陸,另一個擴散的選項是經由陸域北上,前往北歐亞大陸,甚至極北。
他們在短期之內便橫越巽他古陸,抵達東海岸。爪哇猿人及北京猿人的化石也顯示他們曾抵達東亞一帶。
蒙古人種在困難的條件下屢經退後與適應寒冷,最後於一萬幾千年前的冰河時代末期抵達北極海沿岸。擴散至「西洋」與「中洋」的是西歐亞大陸人(高加索人種),擴散至「東洋」的是東歐亞大陸人(蒙古人種)。
歐美的古人類學研究者借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將此稱之為「源出非洲」。同樣概念的定義還有Homo mobilitus(移動的人)。從東南亞大陸北上的路徑所需適應的問題,遠比沿著歐亞大陸南端的東西移動困難,更何況是在末次冰期最冷冽時的北上。就此定義而言,人類的歷史即是「移動與定居」的歷史。高加索人種與蒙古人種人類祖先的發祥地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非洲,特別是內陸熱帶莽原氣候地帶,其中心位置是南北縱貫的東非大裂谷。儘管「天地人」的「地」意味著地球表面,亦即地表,但是面積占地球百分之七十一的海洋卻不被當作「地」。
「天文、地文、人文」所謂的「地文」即「地貌」,日文是「地の文」(あや,樣貌)=「地のかたち」(外形)。然而所謂之「地」,僅指直立二足步行的「人」所立足之陸地,並未涵蓋海洋。
人類的各種名稱定義即是基於學名而定,Homo economicus(經濟人)可說是具代表性的例子。爾後問世的「水文學」(hydrology)同樣以淡水研究為主。
在此先談談[II]蒙古人種的擴散,其中心人流越過「中洋」,約於六萬年前抵達東南亞大陸,之後又分海洋陸地兩路,繼續擴張。「地文」同樣將海洋排除在外,頂多只涵蓋到河川湖泊等淡水內地水域。
南北移動的方向與緯度垂直,通常比順著緯度東西平行移動困難。在此要探討海洋對人類的意義,以及人類對海洋的觀點。此次南下路線雖然與緯度呈垂直走向,但畢竟蒙古人種早已在東亞北上期間適應寒冷,所以此次移動還算容易。但約於一萬三千年前,海平面因暖化上升,白令陸橋沒入水中。
對於源自東非熱帶莽原氣候帶的蒙古人種而言,這反而是有利的條件。即便是邁向澳洲或美洲大陸的移動,同樣是經由陸路——當時尚且存在的巽他古陸與莎湖陸棚,或者白令陸橋。
海洋將巽他古陸與莎湖陸棚分隔,對當時的動物而言同樣是無法跨越的障礙。但蒙古人種卻跨越了這道障礙,挺進莎湖陸棚,這段時期推定為六萬至四萬年前。
後世所謂「離地無人」即源自此觀念。至此時期為止,人類的移動有兩大特徵——當時的擴散狀況是名符其實的「大移動」,而且「大移動」的場景基本上是陸域。
然而人類的「移動與定居」不見得如片山所言,並非都是憑著「自主意志」所為,大西洋三角貿易時代的黑人奴隸、現代的流散現象或難民流亡,都是非自主的「移動與定居」。進入全新世(Holocene)以後,氣候日漸暖化,對其移動也是一股助力。此定義的提倡者片山一道表示,所有生物之中,只有人類曾經憑藉自主意志在全球各大陸及海洋間移動、擴散。將兩地隔開的海域,其間有許多島嶼,彼此間隔最大者約八十公里,可藉由木筏渡海。
蒙古人種在此前一刻越過白令陸橋,從歐亞大陸進入美洲大陸(在日本,此時是繩文時代的開端)。若將人類的起源追溯至直立二足步行的南方古猿出現,則可追溯至約七百萬年前。
這點在歐洲亦同,geomorphology相當於「地貌學」,原本並未涵蓋海洋。由於海平面下降,今日位於海面下的海棚變成陸地,形成兩大區塊的陸地,分別是以印尼各島嶼為中心的巽他古陸(Sundaland),以及新幾內亞與澳洲合而為一的莎湖陸棚(Sahul Shelf)。
當時的白令海峽一帶因為海平面下降,白令陸橋露出海面形成陸地。人類的擴散前線觸及遼闊的海洋,在此暫時停歇,因此有前述「告一段落」之描述。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斗酒学士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